

AI(人工智能)騙案
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,騙徒開始利用語音克隆、深度偽造(Deepfake)及生成式聊天機器人等先進技術進行詐騙。具體手法包括:
AI語音模仿(克隆):騙徒透過短時間的錄音樣本,即可模擬受害者親友或上司的聲音,藉此要求轉帳或騙取機密資料。
Deepfake影片詐騙:利用人工智能合成技術偽造名人、企業高管甚至政府官員的影像,發布虛假投資建議或緊急指示,誤導受害人轉帳或參與詐騙計劃。
精準網絡釣魚:透過AI生成極具說服力的釣魚郵件或訊息,內容高度個人化,誘使受害人點擊惡意連結或輸入敏感資訊。
🔒 防範方法:
對任何語音或影像訊息保持警惕,務必透過其他已知管道多重核實對方身份。
在視訊通話中可要求對方做出即時指定動作(如搖頭、揮手),以辨識是否為深偽造假。
如有疑問,應立即致電香港防騙易熱線 18222 查證。
假冒香港官員電話騙案
騙徒冒充香港警務處、入境事務處、海關、法院或廉政公署(ICAC)人員,以「涉嫌刑事案件」、「身份被盜用」或「財產問題」為由,威脅受害人提供個人資料或轉帳資金。
常見手法:
自動語音或真人來電:聲稱受害人身份證遭盜用或涉及重大刑事案件,要求配合所謂的「線上調查」。
偽造來電顯示:利用改號技術偽裝成政府機構的官方電話號碼,以提高詐騙可信度。
施加心理壓力:以即將拘捕、凍結銀行帳戶或法律後果等話術製造恐慌,迫使受害人服從指令。
索取敏感資訊:騙徒藉機索取身份證號碼、銀行帳戶資訊、信用卡資料,甚至要求遠端控制受害人手機。
要求支付「保證金」:以「資金公證」、「法律費用」或「保證金」名義要求轉帳,實為詐騙錢財。
🔒 防範方法:
政府部門絕不會透過電話索取銀行資料、密碼或要求轉帳。
接到可疑來電應立即掛斷,並自行致電相關機構的公開聯絡電話查證。
保持冷靜,切勿因恐嚇而倉促做出決定。
若懷疑受騙,請即致電防騙熱線 18222 或報警热线 999。
WhatsApp騙案的運作方式
1. 冒充親友借錢
騙徒盜用或偽造親友 WhatsApp 帳號,以「換了新號碼」為由聯繫受害人,再以各種藉口要求金錢援助。受害人往往因信任而未加核實,導致錢財損失。
🔒 防範方法:
任何借錢請求都應透過原有聯絡方式或通話重新確認身份。
切勿輕易向新號碼或未核實帳戶轉帳。
2. 盜取WhatsApp帳戶
騙徒發送釣魚訊息或假冒官方通知,誘騙受害人提供 WhatsApp 驗證碼,從而盜取帳戶並冒充其身份繼續行騙。
🔒 防範方法:
務必啟用雙重驗證(2FA)。
絕不向任何人透露驗證碼,包括自稱客服的人員。
3. 假招聘詐騙
騙徒聲稱提供高薪兼職,如點讚賺錢或簡單任務,誘騙受害人支付「保證金」或「手續費」,收款後便失去聯絡。
🔒 防範方法:
正規招聘不會要求預先付款。
應查證公司背景,避免因小利而上當。
4. 網購詐騙
騙徒透過 WhatsApp 推銷低價商品(如名牌、電子產品或門票),收款後不發貨或發送假貨。
🔒 防範方法:
對遠低市價的商品保持警惕。
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平台並使用安全支付方式。
5. 假冒銀行或政府機構
騙徒冒充銀行或政府單位,謊稱帳戶異常或涉及案件,要求提供個人資料或轉帳「保證金」。
🔒 防範方法:
官方機構不會透過 WhatsApp 索取個人資料或要求轉帳。
應直接致電機構官方號碼查證。
保險短訊騙案
詐騙集團近年頻繁假冒保險公司名義發送詐騙短訊,意圖騙取個人資料、銀行資訊或直接詐取金錢。
1. 假冒保險公司客服,要求提供個人資料
騙徒聲稱保單出現異常或需更新,誘騙受害人點擊偽冒連結或致電假客服,藉此騙取個資。
🔒 防範方法:
保險公司不會經短訊索取敏感個人資料。
應自行官方登入查詢保單狀態。
2. 假冒保險代理,聲稱有額外回贈或保費優惠
騙徒冒充代理人提供虛假優惠,要求提供銀行帳戶或支付手續費以騙取金錢。
🔒 防範方法:
保險公司不會以短訊通知額外回贈。
應透過官方渠道確認優惠真實性。
3. 假冒金融監管機構,恐嚇受害者需繳費或提供資料
騙徒冒充監管機構,聲稱保單涉及違法,須繳費或提交資料以免罰款。
🔒 防範方法:
監管機構不會經短訊聯絡個人或要求付款。
應直接與所屬保險公司或官方單位確認。